我一帶孩子就得抱,不抱就哭,問題究竟出在哪
之前單位的同事,生完孩子6個月后,再次看到她,曾經最讓我羨慕的白皙臉蛋上,現在大大的黑眼圈特別明顯。感覺生了一場孩子,像是一個逃難的難民歸來,她說,孩子現在特別黏我,晚上睡覺都要我在身邊,手一放下就會大哭,白天基本都掛在身上,原來覺得有孩子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兒,現在感覺自己身邊真的是有個長期炸彈,孩子他爸上班,家里根本沒個人能幫我分擔。“我要一直抱下去嗎?多久才是頭”我覺得再這樣下去我就要熬不住了。
其實這樣的媽媽不止一個,孩子就像個累贅一樣。我在后臺總是遭到新手媽媽這樣的吐槽。還有很多媽媽們說,很多時候自己越是累,孩子越要鬧,越‘找事兒’。其實孩子黏媽媽只是暫時的,等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、媽媽是可靠的,慢慢就會平靜下來,因此我們只需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即可,而擁抱恰恰可以。
ONE
抱和不抱,怎么選擇?
要多少抱抱就給他多少
記得上周逛supermarket的時候,看到這樣一幕:
媽媽推著小推車,牽著一個不到2歲的小boy,孩子哭著要媽媽抱。
媽媽說:“寶寶大了,要自己走了。”
孩子不聽。
媽媽又說:“媽媽推著很重的東西,抱不動你了。”
孩子依然不聽。
幾個回合下來,媽媽忍不住吼了起來:“你走不走,你不走我走了!”
...
結果,媽媽真的走了,孩子一看著急了,一嗓子哭嚎起來。
媽媽故意小跑了幾步,直接拐進了一個貨架后面。這個小男孩看不到媽媽后,無助地站在原地,撕心裂肺地喊媽媽。
大約過了2分鐘,在男孩哭得上氣不接下氣時,媽媽才出來。
“自己走還是媽媽抱?”
“自己走。”
...
看到這一大一小慢慢走遠,心里還是心疼更多一些,媽媽的用意是好的,但是做法還是太冷酷了些。
不要吝嗇你的擁抱。
在孩子3歲前,孩子要多少擁抱,就給他多少擁抱。
TWO
0-3歲
孩子的安全感這樣去建立
心理學上指出,孩子3歲之前,心理上與媽媽是一個共生體。雖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與媽媽的身體分離了,但心理臍帶卻要在3歲左右才能被剪斷。在這個時間內,孩子會一直吸收父母給他的安全感,尤其是媽媽。媽媽們要知道在這期間,你的 一個擁抱其實是讓孩子最快感受到安全的動作。
其實,當孩子降臨的那一刻,你做給予的第一個動作不正是擁抱嗎?
THREE
擁抱是一種肯定、安全
更是信任
吃飽了的孩子不會喊餓,抱夠了的孩子不會無理取鬧。那些哭著喊著要抱抱的孩子,是在問媽媽要愛,要關注,求回應。
最害怕的莫過于當媽媽的人,明明可以這么做,卻偏偏不做。每當這時,孩子的小心理就在思考了:媽媽是不是不喜歡我吖?
有一次我和采訪遇到的以為二胎寶媽聊天,有木有覺得當你照顧二寶的時候,大寶總會也出現在你眼前,甚至曾經聽話的大寶,突然變得愛哭愛鬧不聽話了。她連忙符合我說到,之前她為了照顧二寶,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和大寶睡覺,有一天晚上她對大寶說:“今天媽媽和你睡吧”孩子小心翼翼的問她:“真的嗎?”。內一刻,她覺得自己心里有根弦好像斷了,有些內疚,或許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。
其實孩子苦惱的本能應該是要求關注,求回應,更多的是求愛的抱抱。
你的一個擁抱,也是最能讓他們感受到安全的動作。